主筆室 2016年11月23日 08:10 風傳媒
「任性的第3代」復興航空董事長林明昇(左)在其手上結束復興航空超過一甲子的歲月(陳明仁攝)
復興航空無預警停飛,隔日司,讓全部旅客跳腳、主管單位與官員臉上無光;這是台灣少有僅見的惡質與無能的公司破產案,讓外界見識到企業「任性的第三代」的作為與能力。對企業、對政府,這件案例都應該要有一些啟示與警覺。
復興航空是由國產實業持股近4成的上市公司,屬於
。國產實業是60年前(1954年)由林燈所創,本業是水泥,之後再跨足營建並快速多角化經營,形成企業集團。國產實業後來由林燈大房長子林嘉政接班,林嘉政投資擴張過快加上經營不善,讓集團出現財務風暴而去職,由二房的林孝信接棒。2010年接下復興航空董事長的林明昇就是林孝信的長子,算算已經是企業的第三代了。
復興航空經歷過幾次財務危機,最近的一次是2007年的高鐵通車,乘客大量流失,隔年金融海嘯更加重危機;不過幸而碰上兩岸直航、陸客來台大增,才擺脫危機。
但林明昇顯然未記取其伯父林嘉政投資擴張浮濫又過速、差點搞垮公司的教訓,林明昇接班後亦快速擴張機隊、成立廉價航空,雖然讓集團出現新興氣象,卻也因此導致從機師到地勤人員的養成、品質、甚至數量都出問題,2014年的馬公空難、去年台北南港又摔了一台飛機,就與其根基不穩有關。2次空難除了讓成本上升外,更讓復興航空聲譽大傷,載客率難拉升;8年前曾靠兩岸直航與陸客挽救危機,現在則碰上陸客大減,前景展望暗淡,終而讓林明昇決定結束公司。
企業由於財務與營運問題,加上前景不佳而決定結束公司,主其事者有其考量與評估也罷。但復興航空這次結束營業的作法卻是惡劣加無厘頭,為台灣企業立下一個負面的典範。
復興航空是BtoC的業務,面對廣大的一般消費者;航空則又更特別,旅客搭機出國都是早早規劃訂票,驟然停航影響眾多旅客權益─那些復興航空的乘客,「出不去也回不來」國門,顯然復興航空經營階層心中完成沒有消費者。合理的作法是董事會決定停航、解散公司後,仍給予一定時間(不論是3天、1周、甚至10天)的緩衝期,讓旅客可以改訂其它航空公司機票,原來的規劃的行程可不受太大影響。但公司卻驟然宣布停航,也不願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,而且隔日才召開臨時董事會決定停航與解散公司,堪稱粗暴草率之典範。
此外,航空是特許又高度管制的行業,不僅與國內主管單位的互動密切,與其航線的國外各航站、航管單位亦有密切關係;復興航空完全未事前知會主管單位就停飛,讓那些官員面對問題只能臉紅心跳、尷尬又無言以對,後續政府主管單位的應變處理亦差到近乎手足無措,十足暴露自己完全未能事前掌握事況、事發後亦不知所措的失職與無能。這家公司處理結束營業的作法,不僅得罪消費者,也得罪所有官員。
合理又合乎程序的作法不該把停航擺前面,應該在盤後(或先申請股票停止交易後)召開董事會,決定停航與結束營業,而且在董事會召開前先行向主管單位告知,會後即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;至於全面停航時間則應訂在數日後開始,讓已訂位的乘客有時間作因應,保障乘客權益─但復興航空這次的作法則是完全倒過來作。
林明昇是超跑的愛好者,收藏多部價值不斐的跑車,去年才發生車禍肇事逃逸,今年初被判刑;企業內外對其評價是好玩、不夠專注在經營;決策圈則被一群能力不足者包圍而造成偏聽;加上擴張投資缺乏風險意識,終而走到難以為繼。即使在要結束營業時,仍是任性而為,同時鬧出內部人停飛前大責賣股票的內線交易,讓這個企業集團的名聲大臭、客戶與官員俱翻臉痛罵。
對台灣那些永遠只想要把企業傳承給兒孫的企業家而言,該想想的是如果兒孫無心亦無能經營,不如找專業經理人,兒孫當個「快樂的大股東」即可,否則,就要甘冒敗掉祖產之風險。
對政府而言,復興航空雖然經營困難,但尚不到「資不抵債」,甚至每股淨值仍有7.17元,狀況其實不算太差,可以有的選擇仍有不少,但最後選擇最不堪的結束營業,而且顯然沒有任何其它企業願意接手,其顯示的對前景看淡與低落的投資意願─也就是林明昇說的「評估未來大環境的變化」,是值得政府警覺注意。
留言列表